学界资讯
学界资讯
所在位置: 首页» 学界资讯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中古制度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12-22     浏览次数:

2019年12月6—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中古制度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报社的80余位学者参与了研讨。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宁欣教授主持,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致欢迎辞。杨院长指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深厚的传统,陈垣先生的根柢之学、白寿彝先生的贯通之学和刘家和先生的中西会通之学,是北师大历史学科传承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很好的继承。他殷切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以后前来北师大交流。中国唐史学会秘书长拜根兴教授、中国明史学会会长陈支平教授、《光明日报》史学版主编户华为编审、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屹教授先后致辞,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制度与社会”的主题对探讨传统社会的演进意义重大;参加会议的学者既有德高望重的学界名宿,也有学术精进的青年学者,是一次名副其实的高端学术“群英会”,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1篇,采取主题发言(6篇)和分组讨论(45篇)相结合的方式予以汇报。主题发言针对中古时代的府兵、都城、陵墓、外交等重大问题进行探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正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雷家骥先生对制度与制度史研究的经验作了诠释,并探讨了隋骁果部队与大业备身府制度。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妹尾达彦教授从都城史研究的角度,论述了唐玄宗亲谒五陵的政治史意义以及武周至玄宗时期都城与陵墓之间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严耀中先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医”的身份及社会地位作了考察。

  

  

分组讨论则围绕制度礼法、民族交融、经济变动、礼俗信仰、墓志碑刻、敦煌遗书、丝绸之路等论题,对中古社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制度礼法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铭副教授指出北魏孝文帝“高祖”庙号,关涉到庙制安排与政治考量,是政治合法性叙述的体现。日本东洋大学荣誉教授高桥继男先生探讨了隋唐时期国号“隋”字的字形变化及政治文化背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吴丽娱女史认为高宗朝三次修格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政治方向,并具有指导性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雷闻研究员通过对隋唐时期的“聚众”及国家禁约的考察,指出其与中央集权的重建密切相关。

丝绸之路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永平教授指出《庆善乐》是汉乐与胡风融合的产物,象征着唐朝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功成庆善、以象文德”的治国方略。河西学院文学院吴浩军教授提出镇墓瓶在丝绸之路上的流播与衍化,不仅展现了汉文化的影响力,还印证了敦煌文化的灿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小甫先生从古代丝路运作的视角出发,讨论了唐代相关制度的实施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宝玉研究员揭橥了晚唐敦煌文化中存在的江南因素,并对传入缘由及启发性研究视角作了进一步阐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张安福教授提出在全球史视野之下,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路径与方法。

民族交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安泰副教授考察了北朝乐浪王氏的兴起与消亡。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宗俊教授通过对《拓跋昇墓志》的考释,探讨了北朝鲜卑姓氏的三次改易。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蒋爱花副教授认为民间渴望和平、惧怕战争的政治诉求对于和亲公主形象的制作与再造产生重要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鸿宾教授选取了三项典型个案,讨论了胡族迁入汉地后其族属文化与认同发生的转型。

文本分析  北京理工大学赵和平教授以武则天时期的宫廷写经切入,具体分析了其所反映的制度设计和社会影响以及中古社会民众信仰与社会生活之关系。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陈于柱教授对敦煌藏文写卷P.3288v《逐日人神所在法》予以题解与释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黄正建研究员通过分析比较《旧唐书》与《新唐书》所记“安史之乱”相关用语,指出史官通常用“反、乱、逆、叛”等词描述安史之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余欣教授尝试以《龙鱼河图》为例,在方术整体知识背景之下,探讨谶纬研究的新路径。

礼俗信仰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姜望来副教授揭示了天安寺与永宁寺之间的联系及政治与宗教意义,进而阐释了南、北政权皇家大寺对当时皇权政治、南北形势与佛教祥瑞的深刻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刘屹教授以房山石经所记静琬的“大誓愿”与众生的“小福祉”为研究视角,探讨了“末法思想”对唐初以后中国佛教的实际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赵贞教授从阴阳符谶的角度考察了李渊建唐过程中的正统塑造与“天命”宣传,进而揭 示了阴阳符谶对于中古政治文化的重要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游自勇教授以善权寺唐代石刻切入,试图揭示唐代会昌毁佛之后地方重建寺院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墓志碑刻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拜根兴教授以两方靺鞨人墓志为线索,重新对唐神龙宫变加以研究。中正大学历史系朱振宏教授对唐契苾拔延墓志所载志文予以考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牛来颖研究员通过《唐郑锴墓志》,揭示了唐代三川盐铁专卖系统在唐后期的运作。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夏炎教授尝试以《百门陂碑》揭示唐代地方官府水旱祈祷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毛阳光教授通过对相关墓志的研究,探讨了唐宋时期作为重要茔域的万安山与洛阳城的互动关系。

敦煌遗书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李军教授指出唐大中三年宣宗收复三州七关的最大意义在于统治合法性的构建,并揭示了三州七关收复与党项经略、归义军设置之间的关联。湖南科技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聂志军教授通过将敦煌写本S.3905部分疑难字词重新释录和校注,对其写作年代、定名及内容作了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丽萍副研究员以国图藏敦煌文书BD09352号为例,重新探讨了唐代户绝家庭财产的处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青山副教授对三件敦煌遗书《天皇梵摩经》进行了辨伪,认为三件文书皆属后世伪造。

社会经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培华教授对西汉公主的财产性经济收入状况作了进一步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宁欣教授探讨了外来劳动力对唐都长安建设的贡献,以及随之产生的严峻的人口压力问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张剑光教授对唐五代江南县城的空间规模和结构作了整体性考察。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张锦鹏教授指出宋代进口香药成为统治者的政治工具,并借以了解域外世界。

  

经济变动  河南大学历史学院耿元骊教授探讨了隋唐时期土地制度的变迁与时代分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陈涛副教授通过考察时空时域下唐长安城牡丹的分布变化,进而揭示了城市社会的变革。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吴树国教授重新探讨了唐宋之际的户税变迁问题。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廖寅教授对宋代形势户的内涵与外延作了进一步解读。

近古探赜  厦门大学国学院陈支平教授对《孝经》释义及其变迁重新进行了诠释。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田晓忠副教授探讨了宋人的赋役观与宋代役法改革。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张春兰副教授对《乐府诗集》纸背明代扬州府泰州宁海乡赋役黄册户头散页作了缀合复原,并探察了其重要价值。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许南麟教授聚焦于壬辰战争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探讨了明朝与日本之间的终战谈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靖国副研究员对郑若曾系列地图的版本、来源和绘制群体作了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其在中国地图学史上的地位。

在闭幕式主题发言中,日本明治大学气贺泽保规教授尝试复原新发现的《西亭记》残碑,并对碑文内容作了解读,同时探讨了颜真卿的相关问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贞平教授考察了隋唐重大对外交涉中的口头信息沟通,并对其可信性作了探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游彪教授探讨了两宋之际四明史氏家族的兴盛及崛起过程。

  

在会议总结中,与会学者指出本次会议具有以下特点:1、主题明确。围绕“中国中古制度与社会”这一主题,与会学者展开广泛的学术争鸣,极富启发意义。2、论题广泛。与会提交论文既有对政治史、制度史、经济史等传统议题的关照,又有对礼俗信仰、文本分析等新史学的聚焦。3、学术评议环节较为激烈,所提问题一针见血,对于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4、参会学者既有久负盛名的学界名宿,又有近年来成绩斐然的中青年学人,老、中、青三代学术骨干齐聚一堂,蔚为大观。

本次会议主题涵盖的“中国中古”,借用了何兹全先生的提法。自1934年何兹全先生发表《中国中古时期的佛教寺院》以来,“中国中古”的提法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中古史联谊会”和“中国中古史前沿论坛”的系列学术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中古”的时代内涵。本次会议的主旨是在继承何兹全先生学术理念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出土文献,整合学界力量,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力求在推进中古社会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学东供稿;宋佳霖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