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资讯
学界资讯
所在位置: 首页»
学界资讯
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1-07-10
浏览次数:
作者:龚咏梅 转贴自:华师大社科网
2011年6月25-26日,“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顺利举行。此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亚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来自海内外的70余名专家学者就北美中国学研究的历史、成果、理论、方法展开了热烈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周锡瑞、贺萧、柯娇艳、艾朗诺等美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家在会上发言。上海历史学会主席熊月之、《历史研究》副主编李红岩、国际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会秘书长王晴佳、北京师范大学侯且安等应邀在大会主题演讲,葛兆光、张西平、卢汉超、许纪霖等学者作了重要点评。会议由两场大会和11个分组讨论会构成,分为历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5个讨论专区,其中的两个分会场是远视视频会议专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崔丕教授主持开幕式,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徐鸿主持闭幕式。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教授出席开幕式,副校长任友群致开幕辞。
会议探讨了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诸多问题。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周锡瑞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学术界经常出现具有世界水平的值得我们密切关注的研究成果,美国学者应当更多地关注中国学术界成果。他不同意中美两国研究中国的方法是以史料为基础与以理论为基础的区别,他认为中国和西方学术界正在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美国学者可以从中国同行那里学到通过严谨地关注资料来源来锤炼对原创性的追求。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历史系柯娇燕教授在发言中认为,美国中国学家对中国的考察正在发生历史视角的转换,即从欧洲的角度转向世界的角度。所谓欧洲的视角,主要是以费正清、牟复礼为代表的深受欧洲汉学影响的第一代美国中国学家研究中国的视角。她认为全球史的视角正在逐渐形成,人口史、城市史、经济史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并没有过去认为的那么多的特殊性。全球史的视角打破了统一的、连续性的、简单的以儒家文化为中心(汉化)的中国图景,代之以一个充满断裂、变化和多样性的中国图景。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教授、亚洲研究协会现任主席贺萧对中国性别研究进行了再思考。她认为自七十年代末以来,有关中国女性及性别的英文学术研究已从最初偶尔的越界干预发展成一个内容丰富,日趋精细,且富有创意的独特领域。中国女性以及作为有力的权利话语的性别的故事正改变着我们对中国国家民族的理解。她认为探究不同地区、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女性在国家和政府建构中所受到——或者没有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整合,也许会有助于重塑现代中国史,使其更全面,因为妇女在20世纪地位的变化,是衡量国家强弱的途径。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徐鸿说,2004—2009年,有近250所美国大学或研究生院收到与中国相关的博士论文,数目达1336篇。华裔学者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研究中国问题的生力军,必将对中国研究在美国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刘宏提出,北美中国学面临的一个重要变化在于中国正在从信息接受方迅速成为信息输出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教授从上海史研究角度探讨了魏斐德的治史方法。他认为魏斐德钟情于上海史研究的原因在于他认为该领域有意义、有趣味、有特质、有资料。从魏斐德的上海史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魏斐德后半生的“无法之法,乃为上法”之治史方法,即史料必求其极度翔实,叙述必求其周密生动,结论必求其圆通可靠,魏斐德不愧为涵化中西优秀史学传统、又有当代开放精神的杰出史学家。《历史研究》李红岩认为,当今中国学者与海外中国学之间的密切程度,达到空前的地步。这种情况与中国道路的成功相关,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技术手段(例如互联网)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目前还需要加强对这种情况的利弊进行有预见性的分析。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认为,对北美中国学的研究要加强学者间的沟通和理解,中国学者应该充分理解北美中国生长的背景和土壤,海外中国学本质是外国学;同样,北美学者也要了解中国学者对他们了解的问题、热点和动向,要了解这些研究背后的政治和文化的背景因素,这样才能彼此接近。北京师范大学侯且岸教授在发言中认为,从跨文化意义上看,中国学为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如果说汉学是立足于中国,那么中国学就要根基于世界。中国学是我们与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一方面通过中国学使世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学使中国人更理性地认知中国。这也是跨世纪的美国中国学所指明的最终发展趋向。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政惠教授在发言中认为,研究海外中国学要十分重视方法论的建设。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这一学科研究的角度看问题,对美国中国学要重视其发展史、学术史的研究,要充分重视美国学者自身对中国学研究的回顾和反思,这些反思成果会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桥梁和取鉴对象。他认为学术史研究是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发掘和整理这些史料是基础之基础的工作,对整体研究十分重要的。
研讨会充分反映了近年来北美特别是美国中国学界的变化状况。这些变化与受到中国崛起的影响有关,如从“唱衰”中国到“唱盛”中国;与全球史、新文化史等理论范式转换有关;与北美学术界与中国两岸学术界交流与合作加强有关;与新的研究资源的出现与利用有关;也与北美中国学界对自身的学术反思有关。与会代表的构成与发言还体现出华裔、华人学者在北美中国学发展中日益突出的地位。在肯定北美中国学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不少学者还对北美中国学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误读、对中国同行的研究成果关注度远不及中国学者对美国中国学的关注度高、中国研究缺乏大关怀以及碎片化等问题提出了批评,对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也提出了批评和建议,超越西方中心,以自己的研究更主动积极地与海外同行积极交流对话。通过研讨,学者们更加充分地意识到各自的分歧和误读,更认识到跨文化、跨地区、跨学科的交流和对话对于海外中国学研究、对于中国的中国研究都是意义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