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媒体报道,在建国门附近的一处工地上出土一通古碑,碑面上镌刻有“关帝庙碑”字样。但这座关帝庙原址建在何处,有何历史掌故可寻,媒体没有续闻报道。
前几天,笔者在建国门北大街路西散步,进入健身乐园小憩,偶然发现横卧在砖砌台基上的古碑,就是媒体报道中所提到的那通关帝庙碑。笔者从绿化队借来一个浇花的喷壶和一把毛刷,冲刷掉碑面上的泥土。古碑正面的铭文便显露出来。碑首雕刻有二龙戏珠和朵朵祥云的图案,有“万古流芳”四字,古碑是用汉白玉制成的,碑身中央铭文是“关帝庙碑”四字,上款铭文是:“多罗甯郡王重修”,下面有11 行上下直书的文字,其中有1 行是头等护卫的名字,有10 行文字是五品太监至八品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名字。他们都是资助修关帝庙的善施者。虽然古碑已断成两截,而且没有了底座,但碑面上的铭文和雕刻图案依然十分清晰。立碑时间是“乾隆五年(1740)五月”。在石碑上镌刻的10 名太监名单中,有一名首领太监叫嘉庆。真有意思。在46 年以后,即1796 年,乾隆当了60 年皇帝之后,传位给他的儿子琰,皇号命名为嘉庆。这可能是一种巧合。首领太监嘉庆若九泉有灵,知此事当乐矣。
关帝庙碑
笔者经向建国门街道办事处访问,得知此碑的出土地是“北极阁三条”。
根据铭文和出土地分析。这座关帝庙创建年代,应不晚于清乾隆年间。这座关帝庙应同郡王府有关。
清人昭著《啸亭杂录》称:“甯郡王府在新开路”。引文中的“新开路”,今存,在今北极阁三条以北。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测绘的《京城全图》上,在“新开路”以南的大面积地域内,标注的是四个字:“甯郡王府”,这片地盘,就是今天的北极阁头条、北极阁二条、北极阁三条、北极阁胡同。今北极阁三条的“甯郡王府”是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原甯郡王府遗存的一部分。
这位多罗甯郡王是谁呢? 多罗甯郡王, 名弘。此人是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的第四子。允祥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被封为怡亲王的。次年,康熙第四子胤亲王继位为雍正皇帝。允祥即是雍正帝的十三皇弟。允祥曾任雍正朝的总理户部三库、兼管佐领、护军、亲军,治理过京畿水利。是雍正皇帝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亲王之一。他为康乾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儿子弘,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朝阳门内大街的怡亲王府。雍正八年(1730)封弘为甯郡王,甯郡王府赐第就在怡亲王府以南约500 米的今北极阁一带。在当时的北京地图上今北极阁一带的地名是“甯郡王府”,尚无北极阁之名。多罗甯郡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八月十四日去世,年五十二岁。咸丰年间同英法联军头目谈判的那位怡亲王载恒是第六代怡亲王,同治三年(1864),甯郡王的后裔载敦被承袭为怡亲王,仍居住在甯郡王府之中,不过在北京历史地图上,甯郡王府的位置一直标的是甯郡王府,并未改为怡亲王府的字样。原本是设在府内的北极阁,在清王朝灭亡之后,却代替了“甯郡王府”的地名。新开路关帝庙也逐渐消失了。甯郡王重修关帝庙碑,是一件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应当很好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