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
所在位置: 首页» 学术会议
“中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4-11-18     浏览次数:
    2014 年11 月15 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和北京市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三十余位学者,以及《历史研究》、《史学月刊》和《人大复印资料》等期刊的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在会议上,专家学者对“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中西史学理论的比较与沟通”、“历史视野与历史研究方法”、“后现代主义史学”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史方面,我中心刘家和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关于中西史学理论的沟通难题的初步思考”。刘先生指出,中西史学理论的比较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困难,就是在其发展过程的各阶段上缺乏严格的可作对称比较的问题。这种困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中西学术结构存在差异。中国学术传统中占主流地位的是经学。经学与史学是密切联系的。经学的理论要靠史学来解释。西方学术传统中占主流地位的是哲学。西方哲学与史学存在鸿沟。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变的真理,史学则是研究特殊性的东西。二是中西史学的发展在时间上是错位的。西方史学大体始于希罗多德的《历史》,而中国早在《尚书》中就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古希腊史家大体都是写当代史,中国先秦史家则有通史的意识。西方启蒙时代以后,史学产生了很多流派,而且很快一个就被一个代替。中国史学则没有发生这种情况。刘先生指出,尽管中西史学理论比较存在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从轴心时代以来,中西史学都延续下来了; 中西史家都重视求真与求善; 中西史家都遵循求真既要有据也要有理的研究方法。我们常说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就是反映这种意思。刘先生指出,要解决中西史学理论比较的难题,一定要克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问题,中国史和外国史、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不能分割来研究; 要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中西史学沟通的难题在东西方都存在,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西方的了解超过了西方学者对中国的了解,所以中国史学家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有优势。中西史学沟通难题的解决对于推动中西方史学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我中心瞿林东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怎样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瞿教授指出,近年来国内的历史研究存在追求细节化、碎片化的倾向,造成这种倾向的原因是对理论的忽视。微观研究、细节问题研究固然很重要,但更应重视理论问题的研究。历史研究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外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采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写成了《21 世纪资本论》一书,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应该重视对马克斯恩格斯原著的研究。坚持唯物史观也与如何评价建国后十七年的历史研究有联系。这十七年的研究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绩,其价值是不容否定的。瞿教授还就应该重视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西方史学的研究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我中心吴怀祺教授、陈其泰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邹兆辰教授、江湄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牛润珍教授、《历史研究》编辑部李红岩编审,《史学月刊》编辑部周祥森编审,我中心易宁教授,向燕南教授,张越教授,周文玖教授,孙立新教授,董立河教授等,均在大会上围绕中心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中心主任杨共乐教授作了大会总结发言。他指出,当今中国的学术已进入世界舞台,面对诸多的挑战。历史学科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敢于面对挑战。历史学科的发展,至少有三项工作应该做好。首先要重视学术的原创性,形成特色,“特色就是存在的理由”。一个有特色的学科,才能形成很强的竞争力。其次要重视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史学的基础。北师大陈垣老校长、柴德赓等先生的文献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这就说明了文献研究的重要性。再次,要重视学术团队的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学派。北师大历史学科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并且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即融文献根底之学、古今贯通之学及中西汇通之学为一体,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特点,努力建成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的学派。
本次会议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机会,对于促进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