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
所在位置: 首页» 学术会议
2022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12-29     浏览次数:

20221217—18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暨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召开“2022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术研讨会。为应对疫情形势,本次会议在线上举办,平台为腾讯会议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廊坊师范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宁波大学、扬州大学、苏州大学、聊城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光明日报》《人文杂志》《学术研究》《天津社会科学》《河北学刊》《廊坊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杂志的120余位学者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周文玖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共乐教授致欢迎辞,并向与会学者介绍近年来中心取得的成果和成绩。陈述建设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以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在该方面的贡献所在,期待与会学者持续发扬史学的经世致用精神。

紧接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家和先生,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庞卓恒先生,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胡逢祥先生及南开大学教授、廊坊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乔治忠先生先后作大会主题演讲。在中西比较的视域下,刘家和先生从八卦图入手,指出中西“二分法”的差异及其影响,进而总结了在文化思维牵引下中西方形成的多种博弈类型。庞卓恒先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回顾了“人类本性的发展历程”,指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原因及“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瞿林东先生回顾了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而分析唯物史观如何推动国人对中国历史的认识,阐明唯物史观之于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的重大意义。胡逢祥先生以“跨学科研究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为题,指出了跨学科研究理念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结合一众具体学术案例剖析了社会史研究之于推动中国史学现代转型的重大意义。针对近年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学说的理解误区,乔治忠先生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原典,重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学说的内涵,对多种异见展开商榷。汪高鑫教授主持主题演讲环节,对每场演讲分别作了精彩总结。

接下来,会议进行分组发言和讨论。根据演讲主题的不同,与会学者分别在“中国古代史学”中国近现代史学”“外国史学(一)”“外国史学(二)个分会场中发表学术见解。

在“中国古代史学”分会场,学者们围绕“中国史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历史撰述于历史编纂学”“史家与史学”等主题展开报告。诸位学者或在正统论、道统论等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大命题的阐释方面进行创新,或宏观总结中国古代史论的诸种特点,或以民族融合视角理解元代史学、清代史学,或对“三代”观念、“史汉异同”等史学史上重要命题展开回顾,或专注于对《春秋》《晋书》《史通》等史著的阐释,或就吕祖谦、章学诚等史家的史学思想与史学成就进行议论。整体上,学者们的讨论以小见大,注重将史学史与思想史、文化史、民族史、政治史结合看待,在对很多既有命题的解释方面颇具新意。

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分会场。马克思主义史学主题颇受关注,学者们饱含深情地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从林甘泉、郭沫若、吕振羽的著作或经历个案入手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魅力所在,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史家对近代社会的认知变化等。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学研究,学者们对中国史学科体系建设、新中国历史叙事体系建设等宏大问题作出了探讨。与此同时,与会学者还对顾颉刚、康有为、吕思勉、钱穆等学者的思想意涵进行了深入检讨,并关注于边疆学的发展、近代学人对清代史学的认知等具体问题。整体上中国近现代史学分会场报告具有较好的问题意识,新见迭出。

外国史学两个分会场,学者们的讨论主要围绕中西史学比较、中国的外国史学科建设、西方古典与中世纪史学、西方重大史学理论命题、历史叙事等主题展开。与会学者对《查理大帝传》《反异教徒七史》等著作,及狄奥多罗斯、卡尔·贝克尔、伊本·拜塔施、康德、佐尔坦·西蒙、朴殷植、约翰·加迪斯等史学家的史学思想进行深入地回顾与阐释,并提出建设外国国别史学科需要融合“中国视角”,从而凸显本土特色,迎合时代需求。史家自传、西方史家的史料观念、历史叙事理论中的再现主义与非再现主义、历史美学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与当下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也得到了关注与审视。外国史学会场诸位学者的治学领域广博,有力地解决了历史认识论等领域颇多问题。

会议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大会演讲、小组总结及闭幕式。大会发言由向燕南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邹兆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邬国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李红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牛润珍教授分别就历史学家为什么要有预见性、《民约论》的译本合编与资料汇辑、“读书必先识字”的文化意涵、唐代纪传体国史纂修历程等主题发表演讲,张越、蒋重跃二位教授作出了精彩评议。大会闭幕式由董立河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志刚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李政君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倪滕达副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顾晓伟副教授分别向与会者汇报总结了四个会场的讨论情况。杨共乐教授致闭幕辞,并祝愿下一届会议能够与诸位学者线下相见。会议至此圆满结束。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舞台。全国各地学者共同克服严峻的疫情形势,在会议上各抒高论、相互切磋、交流思想、大放异彩,推动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领域一系列重大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本次会议对于阶段性促进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