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所在位置: 首页»
中国史学史
一份博大精深的学术遗产——祝贺《陈垣全集》出版
发布时间:2010-11-25
浏览次数:
周少川
原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0年卷
2010年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安徽大学出版社经过几年的辛勤编校,成功出版了近千万字、23册的《陈垣全集》,这是对陈垣先生最好的纪念,是学术界的一件喜事。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人。20世纪初叶,在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进程中,他继承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的成果,撰写了以《元西域人华化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校勘学释例》、《通鉴胡注表微》等为代表的20多部专著和200多篇论文,在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历史文献学等领域,开创性地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陈垣是卓越的教育家,他不仅先后担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长达45年,而且还亲临教学第一线,在历史教学上培养了大批人才。陈垣还是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社会活动家,早年就参加反清反帝的民主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以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等多种社会公职,为繁荣发展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因此,陈垣先生的著述不仅是中国史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虽然,陈垣的大部分专著和论文曾经发表,但是长期以来他的著述仍未能完整地结集出版,这对于研究陈垣,继承他的学术和思想,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以陈垣老的哲孙陈智超先生为主编的编委会,经过5年多紧张的整理和编辑,终于弥补了研究者的缺憾。
卷帙宏大的《陈垣全集》汇聚了陈垣先生的绝大部分著述:一是民国前发表的文章;二是已出版的史学论著、年表和目录;三是未刊专著;四是未发表的文稿;五是杂著,包括序跋、识语、题词等;六是批注本,如《(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批注》、《困学碎金批注》等;七是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教材,如《中国史学名著选读》、《国学常识》等;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重要讲话和报告;九是诗稿;十是书信。至于陈垣先生曾编纂过的一些资料集,如已出版的《道家金石略》,未出版的《广书林扬觯》,则因篇幅较大而未收入全集之中。
《陈垣全集》的出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全面收集了陈垣先生在史学、教育及其他学术文化领域的著作,汇聚了作者从青年、中年到晚年各个时期的各种作品,完整地体现了这份珍贵学术遗产的全貌。其中尤为可贵的是,出版了陈垣老生前撰成而未及整理面世的几部著作。这些学术界一直盼望拜读的专著是《四库书目考异》、《元秘史音译类纂》、《元秘史校记》、《廿二史札记批注》、《廿二史札记考正》、《日知录校注》、《鲒埼亭集批注》等。此外,在第2册的《宗教史论文》、第7册的《历史文献学论文》《杂著》之中,还包括了陈垣老未发表的60多篇文稿和题跋,尤以《杂著》汇集的题识、跋语、短文为最多。
第二,为深入研究陈垣的学术和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全集》除了推出上述未曾面世的6部著作和一批文章之外,编纂者还在第22册中收集了陈垣先生的一批未定稿,如《广书林扬觯提纲》、《东汉风俗》、《续唐书注》、《伟大之中华民族》等12种;未定本批注4部,即《〈中国历史研究法〉批注》、《〈墨井集〉批注》、《〈辨伪录〉批注》、《困学碎金批注》。这些未定或未最后完成的书文稿和批注本,展现了陈垣先生丰富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成果,亦可让研究者从中窥见作者史学研究的一些过程,学习大师的一些研究方法。另外,第22册还收入了一些教材、教案,诗稿,讲话和报告,这些文字也大多未曾发表,对于我们研究陈垣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了解他的诗文情怀以及对新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无疑是非常可贵的。
第三,精心辑录和编排,凸显了《全集》学术的权威性与结构的合理性。编纂者在收集、整理、选录、编排、加工、校对等环节上,为科学合理的编纂全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具体而言:一是系统、全面地辑录作者一生各个阶段在史学、教育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著述。二是为保证全集的学术权威性,编辑者对作者曾做过多次修订的作品,则注意采用最后的修订本,以准确体现作者的研究成果;对作者一些未定文稿、教材、讲话和报告,则因数量较多,而进行必要的选择,选录了最有代表性的文献。三是对作品进行科学编排。全集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编者将所有作品分为11大类、37个单元,在编排上采用分类、分体、编年三结合的方法。即注意内容分类,又区分文体,然后再大致按时间先后分册编排。从而照顾了作品内容的逻辑联系,又在先后次序上基本反映了作者的学术和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四,严谨认真的加工整理,保证了全集编辑出版工作的高质量。为了既保持作品的原真性,又照顾读者阅读利用的方便,编者对全集中未曾刊布过的著作,投入了较多的整理加工。尤其是大量的校注、批注本,除了要过录全部批注,列于相应位置;还要核对引文,增加标点;最后还要尽量统一各书体例。至于全集的校对,则多者四五遍,少者二三遍,以求文字完全符合作者本意。
可以说,以智超先生为主编的编纂队伍,既不负陈门家学,更不负学界厚望,《全集》的编纂,达到了编者预设的目标:全面、权威与高质。《全集》的出版,对于深入研究、继承陈垣的学术和思想,对于中国史学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