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所在位置: 首页» 中国史学史
黄云眉《邵二云先生年谱》补正
发布时间:2011-03-15     浏览次数:
 
 
罗炳良
原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0年卷
 
  要:邵晋涵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乾嘉学人于经学则推戴震,于史学则推邵晋涵。但因其著述流传下来的不多,以至于身后声名萧索,后人鲜为关注。20世纪30年代,黄云眉编著《邵二云先生年谱》,开近代邵晋涵研究之先河。50年代,是谱虽经作者订补再版,然而仍是根据邵晋涵四卷本《南江文钞》和二卷残本《南江诗钞》编订,内容不够充实。为继承和发展前贤学术,兹据十二卷本《南江文钞》和四卷本《南江诗钞》,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补缺正误,以期更加完善。
关键词:黄云眉    邵二云    年谱    补正
 
【补正说明】1931年,黄云眉先生鉴于晚清学者朱兰所撰《邵二云先生年谱》荡然无存,深惧乡邦文献之失传,克服取材补苴之困难,重新编著《邵二云先生年谱》,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次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书馆毁于战火,谱稿亦成灰烬。后经作者搜觅底稿,重新编排,充实内容,增加谱主墓影及书跋手迹,于1933年作为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丛刊甲种本印行。当时战乱频仍,取材不易,故黄云眉先生编著《年谱》,于邵晋涵《南江文钞》仅见四卷本,未得到十二卷本;《南江诗钞》仅见两卷残本,未得到四卷本,慨叹文献不足,感觉颇为遗憾,以俟他日得十二卷本参校。50年代末,黄云眉先生对前谱增补内容,收入《史学杂稿订存》,于1960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次年第二次印刷。1980年,齐鲁书社根据1961年第一版第二次印刷重新排印,由黄云眉先生的学生潘群先生参据1960年版校对一过,并在篇末补入柳贻征先生1929年所作跋文,内容和体例更加完备。尽管如此,修订年谱仍然没有依据十二卷本《南江文钞》和四卷本《南江诗钞》补充资料,显得不够丰满。今两书善本易见,材料多有出于黄云眉先生择取之外者,足资补苴前贤所未备。诚如章学诚《文史通义·释通》所言:“生乎后代,耳目闻见自当有补前人,所谓凭借之资,亦为力也。”众所周知,补正前贤之作,易贻画蛇添足之讥,难免狗尾续貂之诮,非博学高识者不敢为;才疏识暗如我,自然不具备足够的功力与学识,只是出于对清代与近代两位史学大师的景仰,才斗胆冒此不韪,亦只能仅就己所知者而言之,其不知者,仍有待于后之知者继续补而正之,逐渐臻于至善。这次补正,因篇幅所限,凡原谱中与补正无关的文字,不再收入本文,特此说明。
 
【谱】目 
 
乾隆八年                 公历一七四三                 先生生           
    九年                     一七四四                     二岁
    十一年                   一七四六                     四岁
    十二年                   一七四七                     五岁
    十四年                   一七四九                     七岁
十六年                   一七五一                     九岁
十八年                   一七五三                     十一岁
十九年                   一七五四                     十二岁
二十二年                 一七五七                     十五岁
二十四年                 一七五九                     十七岁
【补】二十七年            一七六二                     二十岁
三十年                   一七六五                     二十三岁
三十一年                 一七六六                     二十四岁
三十二年                 一七六七                     二十五岁
三十四年                 一七六九                     二十七岁
三十五年                 一七七○                     二十八岁
三十六年                 一七七一                     二十九岁
三十七年                 一七七二                     三十岁
三十八年                 一七七三                     三十一岁
三十九年                 一七七四                     三十二岁
四十年                   一七七五                     三十三岁
四十一年                 一七七六                     三十四岁
四十二年                 一七七七                     三十五岁
四十三年                 一七七八                     三十六岁
四十四年                 一七七九                     三十七岁
四十五年                 一七八○                     三十八岁
四十六年                 一七八一                     三十九岁
四十七年                 一七八二                     四十岁
四十八年                 一七八三                     四十一岁
四十九年                 一七八四                     四十二岁
五十年                   一七八五                     四十三岁
五十一年                 一七八六                     四十四岁
五十二年                 一七八七                     四十五岁
五十三年                 一七八八                     四十六岁
五十四年                 一七八九                     四十七岁
五十五年                 一七九○                     四十八岁
五十六年                 一七九一                     四十九岁
五十七年                 一七九二                     五十岁
五十八年                 一七九三                     五十一岁
【补】五十九年            一七九四                     五十二岁
【补】六十年              一七九五                     五十三岁
嘉庆元年                     一七九六                     五十四岁
 
【谱】先生姓邵氏,名晋涵,字与桐,一字二云。
【正】此说出自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卷九《邵学士家传》:君讳晋涵,字与桐,一字二云。洪氏以“二云”为别字,误。章学诚《章氏遗书》卷十八《邵与桐别传》,其子章贻选注云:先师讳晋涵,字与桐,号二云。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四十三《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学士邵君墓志铭》云:君讳晋涵,字与桐,二云其号。王昶《春融堂集·邵君墓表》亦云:君名晋涵,字与桐,号二云。章学诚之子章贻选乃邵晋涵及门弟子,见闻亲切,所言必不致差误。钱大昕和王昶所作《墓志铭》和《墓表》,须经邵氏子弟过目,方可竖碑勒石,更不可能搞错墓主字号。他们皆以“二云”为号,应当可信。至于洪亮吉所作《邵学士家传》,当是撰文记忆偶误,不足为凭。另据清代邵曰廉、邵友廉所修《余姚邵氏宗谱》卷九和民国邵是同所修《余姚邵氏宗谱》卷十,均记载邵晋涵字与桐,号二云。邵氏族人编纂的宗谱以“二云”为号,是最直接的证据,确凿无疑。
【谱】以《禹贡》三江,其南江从余姚入海,遂自号南江。
【补】洪亮吉《送邵秘校晋涵入都补官》云:君行不得行,一尺大梁雨。廿年三度与君别,被酒历历追前游。逢君乃研经,逢君乃注史。礼堂若写群经定,君署南江我北江。(《卷施阁诗》卷八)
【补】先世系出洛阳。宋南渡时,有讳忠者为从官,护跸南下,遂著籍余姚。(洪亮吉《邵学士家传》)九世祖历仕皖、闽、楚,所至有能名,民立祠祭享。先生《与朱笥河学士书》云:六安祖祠,得高轩见过,留诗刻石,不胜承光感德之至。伏念先九世祖历仕闽楚,所至有循声,去后见思,遗祠久而不废。(《南江文钞》卷八)
乾隆十一年丙寅(一七四六)先生四岁
【谱】是年,洪亮吉生。
【补】洪亮吉自述与先生交游云:亮吉与君交几三十年,于词馆为后进,凡执校雠之役,如国史、石经等,亦无不从君偕,即集中唱酬之作,亦惟亮吉为多。(洪亮吉《邵学士家传》)
乾隆十二年丁卯(一七四七)先生五岁
【补】邵秉华曰:先大夫幼侍曾大父东葵先生于蛟川学舍,即受诗法,矢口成音,叶于天籁。博览古作者,自汉、魏、六朝迄唐、宋、元、明,大家名辈,皆涉其堂奥,而别其指归。与里中诸子唱和,为诗操笔立成,文不加点,名章秀句,领袖一时。(《南江诗钞》跋语)
【补】先生忆孩提时事云:明怀封翁,晋涵所事为父执者也。自髫龀得随杖履,即荷奖借,盛有所期待。(《南江文钞》卷七《朱明怀封翁八十寿序》)
乾隆十八年癸酉(一七五三)先生十一岁
【补】先生自云:与升陛为亲同姓昆弟,晋涵年十一,从受经,故称升陛先生。(《南江文钞》卷九《俞太安人家传》)
【补】先生自云:先兄督晋涵甚严,夏共穴帐通光,避蚊蚋读书;寒夜拥絮,共一灯相对坐。晋涵幼羸弱,漏四下,手足僵蹙。兄引就爨苏,取干糒沃以水,析薪沸汤共餔之,令体得温,乃令寝。质明趣起就塾,兄出治事,以为常。(《南江文钞》卷十《先兄云亭甫行状》)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一七五九)先生十七岁
【补】先生自云:余少喜剧谈,同人聚处,辄上下其议论。(《南江文钞》卷七《陆星如五十双寿序》)
【补】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一七六二)先生二十岁
先生自云:晋涵自二十岁得失血疾,束书不观者数年。(《南江文钞》卷八《与朱笥河学士书》)
又云:晋涵婴血疾,宛转床褥间,兄为亲理药物。两年,晋涵疾渐愈。(《南江文钞》卷十《先兄云亭甫行状》)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一七六六)先生二十四岁
【谱】是年,与张羲年同游京师。
【补】当是赴京师参加礼部会试。先生自云:晋涵举于乡,其明年北上赴礼部。兄送晋涵至江干。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遂卒。时晋涵下第,还舟过济宁。(《南江文钞》卷十《先兄云亭甫行状》)
【谱】是时,先生兄履涵已前卒。年仅二十有八。
【正】古人年寿均计虚岁,则履涵当为二十九岁。先生自云:兄于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卒,年二十九。(《南江文钞》卷十《先兄云亭甫行状》)罗有高《邵伯子墓表》亦云:君卒,年二十九。
【补】先生作《先兄云亭甫行状》)云:兄口微吃,而善论事。好推解衣食缓急人,于交游中坦易不设崖谷。生平无诳言,亦不疑人诳言。三党有争竞,力调护之,则不从,继以长揖,更开示反复至流涕。人曰:“此何与君事?”兄曰:“族党不先礼让,而以利力竞,是吾过也。”闻之者大笑,以为愚人,以事相干,故谬其旨托于正,兄辄信之,往辄踬。晋涵从容谓曰:“如某者,岂以诚至者耶?”兄曰:“夫汝又恶知其不以诚至也?夫人故以诚至,而我以诈应之,是自失其心也。人即故不以诚至,而我逆诈之,是相胜以机也。我惟撼世之日趋于机而陷其心,方自患吾诚之不立焉,而又何暇测亿彼之诚不诚?”其自信如是。
【谱】履涵字礼耕,一字云亭。
【正】云亭乃号,而非别字。先生所作《先兄云亭甫行状》云:先兄讳履涵,字礼耕,别自号云亭先生。邵曰廉、邵友廉所修《余姚邵氏宗谱》卷九和民国邵是同所修《余姚邵氏宗谱》卷十,均记载邵履涵字礼耕,号云亭。
【谱】生卒年月不可考。
【补】先生所作《先兄云亭甫行状》云:兄生于乾隆三年九月十九日,卒于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
【补】是年夏,初识毕沅。先生后来追忆云:忆初问字时,岁丙戌夏首。古堂绛缦舒,深巷绿槐茂。数惜北平奇,里访南雷旧。得承奖许殷,自忘佔毕陋。(《南江诗钞》卷四《留别毕弇山中丞沅一百首》)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一七六九)先生二十七岁
【补】先生从藏书家借得《斜川集》,定为伪书,并作跋语云:己丑,予客燕中,闻藏书家有《斜川集》刻本,假而观之,则取刘龙洲诗而易以叔党姓氏者。按叔党卒于靖康,晁以道墓志可证。若龙洲往来诸公,辛稼轩、陆放翁、孙烛湖,皆南渡闻人,后先年代不符。举其目即可辨其真伪,而书贾乃敢互易姓名,勇于欺人若此。然则书贾所为,无乃近于滑稽玩世乎!(《南江文钞》卷八《书坊本斜川集后》)又跋《龙洲集》云:坊本《龙洲集》,与《曝书亭书目》卷数符合,当是足本。书贾患龙洲之名不足取重于人也,托之于苏叔党,盖龙洲身后犹不为人知如此。己丑秋,假观于益都李进士芝畹,既卒业,书以质焉。(《南江文钞》卷八《书龙洲集后》)
【补】先生以诗寄罗有高,相互唱和。先生诗云:八年贞疾苦相薄,肌辅癯削衣出形。每当入夏常痱痏,奇痒搔剔无时停。苔珊居士数相见,为怜旅影抚伶俜。问年廿七未及壮,频年婴疾谁使令?有高和诗云:顷从衣园友邵子,谈麈激泻松巅霆。律己躬畏肃我慢,如刀出冶新当硎。浮游慕道二十载,只今酣睡何曾醒。愿君破口攻吾缺,共适大道怀兰馨。(《南江诗钞》卷三《病中简罗二台山有高》)
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一七七○)先生二十八岁
【补】是年,邵廷采仲孙邵先益卒,先生颇为伤悼,云:晋涵逮事王父,故得闻先生遗事甚详。先生四子相继卒,诸孙贫甚,或取文集刻板付质库。孙中有先观者,于晋涵为兄,有志行。丙戌夏,赴馆西乡,道暍死。先观有兄曰先益,先生之仲孙也。庚寅,晋涵在京师得家书,则兄先益以九月病瘵死矣。悲哉!先生经明行修,不克昌其身,并其子孙之自好者,不得永其年,是岂阴阳之咎耶!(《南江文钞》卷十《族祖念鲁先生行状》)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一七七一)先生二十九岁
【谱】礼部会试第一,……总裁观保、刘统勋、庄存与。
【补】先生作《刘文正公祭文》中,有“自某等之受知也,在重光单遏之春”之句。又作《庄养恬先生祭文》中,亦有“重光单遏,春闱集试。列侍门墙,获谐夙志”之句。(《南江文钞》卷十)
【谱】王增、鲁仕骥、周永年、孔继涵、钱沣、孔广森等亦同时登第。
【补】先生作《闵读山同年祭文》云:重光单遏之春,同举南省者,号曰多才。香海温醇,撝约英俊,若合壁以联枝。(《南江文钞》卷十)又云:乾隆三十六年,余举礼部试。同岁生曾君力行,为宗圣七十六世裔孙,爱其人开敏而恳笃。别去二十余年书来,请为厥考封公志墓。(《南江文钞》卷十一《敕封文林郎平罗县知县曾公墓志铭》)另外,先生《南江文钞》中尚有数篇祭同年文章,此不具录。
【谱】先生少从童钰游。(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时钰寓苏州龙兴寺,先生过之,相与盘桓月余。
【正】先生此次与童钰会面乃初识,而非旧游。先生追忆云:惟君早岁,异才亮特。潜识渊思,处众能默。芳名余慕,乡里夙儒。参商出处,天各一隅。假缘邂逅,山寺姑苏。握手如旧,志合情孚。诗书相勖,醵釂与俱。忘年结契,弥月联娱。(《南江文钞》卷十《童二树二十八兄祭文》)同时又结识童钰之兄,先生曾云:重光单遏之七月,予过苏州,始识童君北砚于旅舍。自少时习闻其行谊,相见如旧识,得与忘年之契。(《南江文钞》卷九《书章孺人事》)在《童北砚四兄祭文》中,亦有“忆重光单遏之仲夏兮,初缔交于姑苏”之句。(《南江文钞》卷十)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一七七二)先生三十岁
【补】章学诚闻先生言,作《景烈妇传》云:景氏,余姚景家桥士族之女。适同县沈之泰,之泰遇难死,氏以身殉,年二十余,且无后。岁月久远,鲜能道其详。县人邵进士晋涵,为学诚言其崖略。去今百年,犹凛然有生气,可传也。(《章氏遗书》卷二十)
【补】先生作《族祖念鲁先生行状》,供朱筠作墓表取材,并记始末云:壬辰春,晋涵来太平使院。大兴朱学士旧因章君知先生,语及《思复堂文集》,且曰吾当为之表。晋涵跃然曰:是固望于有道德而能文章者!窃有愿,未敢遽以请也。今幸乃得之,仅摭粗能记忆者为状,以求学士之文,以彰先生之学,庶异日上史馆备采择。(《南江文钞》卷十)
【补】先生为马香谷作《题王雅宜手券并跋》。因跋语叙述历代书券沿革变迁之制,故将全文迻录于此:雅宜山人券,旧藏顾元方氏,今归元和马君香谷。壬辰春,马君游太平,出示余,且嘱为之跋。余按券之制,今古不同。就余所见者,若晋太康二年杨绍买地,莂首系年月,交易无居间,纸尾不作押,中云以莂为证。莂,犹券也。刘成国《释名》云:大书中央。中破,别之也,若今言合券为证矣。此晋券也。唐长庆三年虞宾买地券,亦首系年月,纸尾无押,其证人为孔愔。证人当即中人,古今方国异语也。此唐券也。余姚积庆寺藏宋史氏舍宅券,首述舍地之由,末一行书咸淳二年某月日,谏议大夫史孟贯立券,券字下作押。此宋券也。雅宜山人故与袁与之兄弟善,有无相通,必书券为约,殆古者质剂之流欤!首称立票人王履吉,其作中者为文寿承,与借者得如干数,起责纳息,俱有期准。末书嘉靖七年四月日,立票人王履吉,作中人文寿承,俱作押。明代之券,与今时无大异。书事于前,系年月于后,自宋时已然矣。余又见倪文正与姜仲海书,岁暮告贷。文正于仲海姻也,故不书券,简末作押。盖当时以押为信。又徐天池与友人牍,剧言贫无以偿负,至于矢誓。天池晚节之窶如此!雅宜以儒雅称吴中,偕唐子畏、陆少旸、居士贞及袁氏六俊,文酒过从无虚日,当无雁行责逋之事,视天池所遇为不侔矣。马君嗜雅宜书法,行笈必自随,得四方题咏甚夥,俾前辈韵事流传,并得考见异时券制,良可重也。因系以诗。(《南江诗钞》卷三)
【谱】似先生是年亦曾主讲正阳书院也。
【正】先生是年在安庆坐馆,主讲正阳书院在下年。是年冬,朱筠巡视凤阳和颖州两府,先生在省城安庆,以坐馆授徒为业。先生有《与朱笥河学士书》:重九日附简问安,谅登记室。入冬来,道体清和,伏惟万福。晋涵就馆后,眠食无恙,从者一人,日事举业,精庐昼掩,可终日读书。惟闻见日以狭隘,有疑难又无从质问,北望轺车,辄有不能奋飞之感。后又有《与朱笥河学士书》:十五日接读教言,知按视凤、颖,所至得人,遥为忭舞。自去冬远道相依,追随朝夕,屡承明训,复理绪言,转有遗其颠末者。岂非晋涵不知好学,将终于暴弃无成乎!馆中自时下诗文选本外,惟有《后汉书》一部。近劝主人往苏州买书,尚未到也。晋涵定于十二月初六日起程归里,书院之局未定,闻诸道路,知郑诚斋先生来主安庆书院,甚属相宜。先生言书院之局未定,可能指谋求安庆城内书院讲席未成,也可能指明年能否主讲寿州正阳书院之局未定。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证明先生是年没有主讲正阳书院。因书院之局未定,是以先生《与吴衣园书》云:仆明岁仍在安庆坐馆。(以上三书,均见《南江文钞》卷八)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一七七三)先生三十一岁
【补】先生作《族祖念鲁先生行状》云:会稽章君学诚,笃好先生之文。遇晋涵于京师,辄问先生后嗣,形诸叹息。时抱先生之文,号于众曰:百余年无此作矣。世有治古文而成学者乎,不能舍先生而他有所求矣。嗟乎!先生去今六十年,乡里几不知其姓氏。晋涵愧不能绍其家学,而得章君为之推重,不遗余力,潜德幽光,将赖以显著。詹事嘉定钱先生称章君为先生后世桓谭,信矣。(《南江文钞》卷十)
【补】是春,先生主讲寿州正阳书院。先生云:乾隆三十八年春,余游江南之凤阳,司正阳书院讲席。(《南江文钞》卷十一《诰授中宪大夫升授江南守巡道怀安府知府郑君墓志铭》)入夏,先生在寿州有《与朱笥河学士书》:三月中从寿州寄札侯安,不知达否?入夏来,伏惟清善,遥切企绪。晋涵到正阳书院,僻居乡曲,终日为诸生调朱墨,课咿唔,宛然村教书面目。时有老头巾及乡里豪右,缪为恭敬,终日哓哓于前,大非弱干所堪。去岁晨夕追随,得执业请益,自秋杪拜别,瞻瞩靡从,翘首行旌,魂神飞去。即日而俟,或秋末可到凤阳谒见耳。(《南江文钞》卷八)
【谱】是年,四库馆开,纪昀为总裁,先生以大学士刘统勋荐,特旨改庶吉士,充纂修官。
【补】先生云,乾隆三十八年夏,开四库全书馆。(《南江文钞》卷八《刘忠介公像赞》)又云:余旋奉诏入都,编校四库书。(《南江文钞》卷十一《诰授中宪大夫升授江南守巡道怀安府知府郑君墓志铭》)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一七七四)先生三十二岁
【谱】如此书言,可知先生后日为毕沅复审《续通鉴》,固先生之素志;而先生撰《尔雅正义》,自序谓始稿于乙未岁者,实始稿于是年也。
【正】先生撰《尔雅正义》,可追溯到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其书刻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自序谓“岁在旃蒙协洽,始具简编。舟车南北,恒用自随,意有省会,仍多点窜,十载于兹”,当是指乾隆四十年(太岁纪年为旃蒙协洽,干支纪年为乙未,公元1775年)完成初稿,而非始作之年。乾隆三十七年冬,先生有《上钱竹汀先生书》:秋间,从笥河学士得读手书。晋涵得承训诲,勉以读书。近思撰《尔雅正义》,自春初即事编辑,中间登涉山水,校阅试卷,不免时有作辍。又行笈不能多携书籍,学殖浅薄,见闻陝陋,粗举大略,尚未得其条理也。晋涵明岁在安庆坐馆,勉力为之,三年可定稿本。又有《与程鱼门书》:从笥河学士处得悉懋祉清佳,藉慰远念。近日撰《尔雅正义》,略得梗概。三年可得成书,当缮稿就正。又有《与吴衣园书》:仆明岁仍在安庆坐馆,客游无善状,亦无窘步,时理故业。新辑《尔雅正义》已具草稿,三年可缮清本。(以上俱见《南江文钞》卷八)自乾隆三十七年至乾隆四十年,恰符三年之数。
乾隆四十年乙未(一七七五)先生三十三岁
【谱】先生南归。
【补】章学诚至先生京师寓所,为先生送行。其作《庚辛之间亡友列传·张羲年》云:余乙未入都,始识君于邵编修晋涵家。时邵方以内艰,治装且归,君为筹画行事,知其能为人谋,称尽心也。(《章氏遗书》卷十九)及先生归里,则母已先逝,先生抱恨终身。其作《陶室孙孺人家传》云:乙未冬,廷珍闻太孺人疾,仓猝归。晋涵以丁吾母忧,南奔。廷珍犹及侍母疾数日,而晋涵抱恨终天,靦颜人世,视廷珍有余愧矣。(《南江文钞》卷九)
【补】是年,先生为汪辉祖父母撰《淇县典史汪公暨配方孺人旌表双节堂继配王孺人侧室徐孺人合葬墓志铭》:公讳楷,字南有。公卒广东,为乾隆五年十二月辛亥。徐孺人以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庚戌卒。后两年,浙江大吏以事上闻,得旨与王孺人并旌节孝。后四年,太岁在著雍困敦,建双节坊大义村。后七年,辉祖成进士。是年三月癸酉,王孺人卒,距生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癸巳,年六十有三。辉祖自京师奔丧归,以是年十一月乙酉,合葬于山阴县清和里秀山之阡。辉祖交于晋涵也久,属为铭。(《南江文钞》卷十一)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一七七六)先生三十四岁
【补】是年,先生为翰林院编修王增撰其父《敕封儒林郎翰林院编修王云岩先生墓志铭》:山阴王云岩先生以疾卒于京师,其子编修增,既得奉柩归葬,乃具行述,属铭于其友邵晋涵。先生讳武彬,字元震,别字云岩。乾隆三十九年病卒,年六十三。四十一年八月,葬于黄莺溇。又为王增之母撰《敕封安人王母朱太安人墓志铭》:乾隆四十一年,同年友编修王君葬其考云岩府君于黄莺溇,晋涵为之铭。逾月,而其妣朱太安人即世,将合葬焉,复具述寓书,属铭于晋涵。(俱见《南江文钞》卷十一)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一七七七)先生三十五岁
【补】先生记在杭州逸事云:岁丁酉,余在杭州,见许氏所藏朱提酒器十余事,形制古雅,有若容五升之觵者,有若容三升之觵者,有若爵,有若洗,有若时氏所熔素瓷者,有若西江蓝色瓷者,各凿姓名于侧,曰汤斌孔伯,曰徐乾学原一,曰杜臻肇余,曰张英敦复,曰朱阜即山,曰李振裕维饶,曰耿介逸庵,余多知名士。观其器,知其人,测其酒户之大小,以汤文正为最尊。诸公诗酒流连,虽琐事亦可传也。(《南江文钞》卷八《书桂未谷家藏寿幛后》)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一七七八)先生三十六岁
【谱】余姚知县唐若瀛修《余姚县志》,聘先生为协纂。先生回里修县志。其《学校官田考》,即先生所作也。(光绪本《余姚县志》卷十)
【补】《南江文钞》卷八《学校官田考》载其全文,末附“秉华私记曰:先大夫此作,其说已散见志乘,未录其全也。今于友人诸学博六泉处抄得之,阅今垂垂已三十年,墨迹犹新,音容已邈,搦管不觉潸然。嘉庆戊辰秋九月。”
【补】先生为同年金黻撰其从祖《诰封中大夫候选道金公墓志铭》:公讳肇铎,字自白,晚号与斋。卒于乾隆四十一年十月十五日。葬以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属余为之铭。(《南江文钞》卷十一)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一七七九)先生三十七岁
【补】正月,先生为吴裕德之祖撰《诰赠奉直大夫内阁侍读吴先生墓志铭》:先生讳鸿基,字孟遴,岸舫其号也。乾隆九年三月十八日,卒于京邸。晋涵与裕德为同年生,得以借馆。四十四年正月二十日,卜葬于安定门外某坊,属晋涵为之铭。(《南江文钞》卷十一)
【补】五月,先生代人作《兴州石鼓诗》并序:周室石鼓,相传为文王、成王、宣王时作,未有定论,要为有周盛时法器,后遂存太学门。皇上盛德神功,特命于兴州建学。四十四年五月,文庙成,行释奠礼,典至肃焉,泽至优焉。臣敬辑唐人庙堂缺碑,去其重文,集颂一十二章,幸奉圣谟,式观盛典,不敢怠礼。(《南江文钞》卷三)
【补】是年冬,童钰自河南寄书,与先生约会京师,未果。先生《童二树二十八兄祭文》云:往岁己亥,余方北行。君书来约,自豫溯京。西山雪磴,树断溪横。踏冰拭雾,并吸云英。前期息壤,鉴曲偶耕。良觌何时,迟君三载。君滞天中,余留人海。闻君南还,洛舟维解。失喜故山,清阴不改。暂系邗江,遄归有待。(《南江文钞》卷十)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一七八○)先生三十八岁
【补】五月,先生为桂未谷作《书桂未谷家藏寿幛后》:曲阜桂君未谷携其曾祖述庵先生寿幛出示同志,皆康熙初名人赠言也。中如李文贞、杜肇余、田山薑诸作,皆情辞相称,虽献酬之作,要非率尔操觚,可想见盛时士大夫之风雅矣。岁丁酉,余在杭州,见许氏所藏朱提酒器十余事,形制古雅。诸公诗酒流连,虽琐事亦可传也。庚子五月,未谷招饮于翁覃溪学士斋中,偶征此事。学士曰:“有寿幛不可无侑伤之具,子盍记之!”因牵连书于后。
【补】是年秋,先生过浯溪,作《题浯溪磨厓碑》:唐中兴颂磨厓碑,碑字照耀浯溪湄。前朝事往苔藓古,史家定论知何时。暮秋持节过溪曲,鲁公大笔瞻淋漓。试翻新论诘涪叟,道州或许心相知。(《南江诗钞》卷四)卷末附邵秉华跋语云:庚子年使粤,往返得诗一卷,今惟存《蒲圻道中杂咏》六首,《浯溪磨厓碑》一首,余俱无存。据此知此诗作于是年。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一七八一)先生三十九岁
【补】是年秋,先生代人作《吴学山先生七十寿序》两篇,其二曰:乾隆辛丑秋九月下浣,为吴学山先生七十寿辰。某等夙奉先生之教,有不能已于言者。(《南江文钞》卷七)
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一七八二)先生四十岁
【谱】是年,编纂《四库全书》告成。
【补】先生作《恭和御制经筵毕文渊阁赐宴以〈四库全书〉第一部告成庋阁内用幸翰林院例得近体四律首章即叠去岁诗韵原韵》:诏自讲筵临秘阁,春旗晓共彩云移。承光许及然藜向,摛藻真惭受锦迟。万轴琅函瞻富有,十年兰馆被恩私。文渊即睹源津接,首蔀成编勉副期。排籤讵数汉唐哉,碧海瑶林荟萃来。三万六千编叙整,丙丁甲乙部分该。分列儒臣叨锡宴,仙韶调律静莲筹。忆从前史承恩者,曾与频年异数否。又作《恭和御制仲春经筵有述原韵》:迎和律转摄提春,讲幄紬书重阐循。仁且智兼符孔性,哲而惠协庆尧民。还将延泰持恒意,仍勉时幾日赞身。寿字即今昭雅化,欣闻睿论语诠真。(俱见《南江诗钞》卷四)
【补】二月,为洪素人之父洪篠洲作《洪篠洲先生六十双寿序》:晋涵与素人为齐年生,因得尽交其仲季。又从姚姬川郎中见其题篠洲先生课经图,知先生之训迪三子者甚严,其期待者甚远。岁壬寅二月,先生行年六十,年家子之在京师者,谋举近世所为生日献寿之仪,属晋涵为序。(《南江文钞》卷七)
【补】秋,先生撰《刘忠介公像赞(有引)》云:乾隆三十八年夏,开四库全书馆。蕺山刘子所撰经说及文集,悉著录文渊阁。四十年冬,诏表彰明末殉节诸臣,特赐谥曰忠介。晋涵备员纂修官,得先读温谕,具书于册。晋涵少慕公为人,长而颓废,不克承公之学。今年秋,见公遗像,悲感唏嘘,谨识赞语,以伸平时景仰之私,且以警余怠焉。其词曰:古社证人,德言善牖。人谱聿传,绍闻兴起。后公百年,忝公乡里。年逾四十,曾未闻道。对公之容,服膺自悼。(《南江文钞》卷八)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一七八三)先生四十一岁
    【补】秋,先生代人撰《生民未有赋(谨序)》:癸卯秋八月,恭遇圣寿七十三岁令节,嘉祥备致,九有舻欢。臣敬撰《生民未有赋》一篇,用彰一揆同符,以发扬万古稀之盛于奕譔。(《南江文钞》卷一)]
【补】是年,先生为四库馆检讨何思钧之兄作《敕授承德郎户部福建司主事何君墓志铭》:同馆何检讨思钧过余,述厥兄承德君遗事。因出行状,请余为埏道之文。君讳思温,字圣容,号石峰。生于雍正五年二月丙寅,卒于乾隆四十二年八月甲寅,年五十有一。四十八年九月丙午,葬于郭壁原。余既据检讨之状叙君世系,而复以所夙知者为之铭。又为倪时庆作其父《诰授光禄大夫太常寺卿倪公墓志铭》:钱唐倪公,由翰林侍皇子讲读二十余年。尝洊历容台,总稽粮储,回翔寺卿,然始终以文学结主知。其诚慤详慎之忱,又足以孚其学。倚畀方殷,乃遽以乾隆四十八年二月庚寅卒于位。孤子时庆将扶柩归葬,谒余请铭。(俱见《南江文钞》卷十一)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一七八六)先生四十四岁
【补】是年春,先生游苏州,为知府胡世铨之父题其遗集。先生云:岁丙午,晋涵过苏州,同年胡君世铨知府事。政成将报最,留余府廨,出示厥考晓山先生遗文。(《南江文钞》卷十一《诰赠中宪大夫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岁贡生候选训导胡公墓志铭》)又曰:夏邑胡晓山先生,履素含章,敷赞经训,河洛间奉为祭酒。今苏州知府鉴泉使君,承庭训,紬遗书,昌煜世学。余与鉴泉为同年生,丙午春,访之于苏州官署,获读先生遗文。(《南江文钞》卷八《书胡封公遗卷后》)
【谱】亮吉以三月赴开封节署,(《洪北江年谱》)据此诗,似先生是年亦曾客开封。
【补】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二月,毕沅由陕西巡抚调任河南巡抚。今年春,先生应毕沅之邀,由苏州赴开封。先生云:大梁运逡躔,联珠映奎宿。璧河萃光晶,才彦并辐辏。恩知被独先,招邀趋敢后。淮涡驾轻舟,一叶卷层溜。驱车古河壖,土坼火轮蹂。瞻拜铃阁前,尘汗旅衣透。先时河豫间,郁烔感频复。炎官扬赤旟,搏沙刷狂飂。雾狖曙更冥,风禽晨失昼。强檻连阡畴,呰语废犁牰。掘枿氐亦焦,髡树根从仆。况复河漫流,金堤防蚁漏。改道筑新渠,昨冬功始就。辰念厪天中,旌麾移陕右。毕沅到任后,百废具兴,政绩显著。先生赞誉云:今兹莅河洛,焦原成福宙。只在转移间,即睹盈宁候。阊阖凉风来,闲阶碾茸葇。行馆辟嵩阳,缥缃列文囿。版探宛委藏,册辨龙威守。两羭究经遗,三豕匡传谬。图馀夏鼎镌,录集秦碑镂。九流逮墨鲋,六艺溯苍籀。圜图勉周轮,方志定横繇。鉴澄涑水书,续接龙门胄。世系待续编,音响若相詶。(《南江诗钞》卷四《留别毕弇山中丞沅一百韵》)毕沅在河南从事文化活动,最重要的是收集中州金石碑刻与编校《续资治通鉴》。是年夏秋之交,先生曾赴陈留寻访北宋石经。后先生将拓片送给元瑞,元瑞记云:北宋石经,向来记石刻者不之及,即《河南志·古迹》,有《翟母碑》而无宋石经,亦可慨也。近始出土中,邵学士晋涵拓以贻余。(见《知圣道斋读书跋》卷二)先生作《北宋石经歌次彭芸楣司空(元瑞)韵》亦云:汉搆经廊失阎宁,突兀唐碑镇关辅。蜀璧全销玉垒云,天水浮珉亦非故。续书不数临安都,天圣下诏崇泗洙。当时结撰不草草,征材远逮金陵胡。两体双排分篆隶,古文虞鲁通形意。戈法仍沿秘监书,露痕间仿中郎字。石鼓旋移天会年,谁知断碣犹留传。河翻汴邸沉三版,珉勒周京证六官。闻得羲尧仍失考,十二幅字余探讨。即今审定邀宗工,鸿笔摛词等球宝。题箑颁来火未流,敷宣经训应蒙求。忆向陈留访碑去,岁华丙午月临秋。(《南江诗钞》卷四)先生又与洪亮吉、孙星衍等为毕沅校订《续资治通鉴》,出力最多。先生入都,孙星衍赠诗云:招君载书来,著作于官司。编年仿司马,当废薛应旂。(《吴会英才集》载孙星衍《中州送邵二云阁校入都》)章学诚《为毕制军与钱辛楣宫詹论续鉴书》云:邵与桐校订颇勤,然商定书名,则请姑标《宋元事鉴》,言《说文》史训记事,又《孟子》赵注,亦以天子之事,为天子之史,见古人即事即史之意。(《章氏遗书》卷九)其作《邵与桐别传》亦云:已故总督湖广尚书镇洋毕公沅,尝以二十年功属宾客续《宋元通鉴》,大率就徐氏本稍为损益,无大殊异。公未惬心,属君更正。君出绪余,为之复审,其书即大改观。(《章氏遗书》卷十八)此外,先生撰《劳氏家谱序》,亦提及在开封时事,云:余姚劳氏,始于宋南渡。近时余山先生,更以儒学显。余少读余山先生遗书,窃拟诸宋儒张子《正蒙》。近过大梁书院,其堂额为须友堂,余山先生故居之堂名也。遗书十卷,院中人多能道之。余将北行,匆匆就道,不及与之上下其议论也。(《南江文钞》卷六)
【补】是年秋,先生撰《诰授中宪大夫升授江南守巡道怀安府知府郑君墓志铭》:乾隆三十八年春,余游江南之凤阳,司正阳书院讲席。时寿州知州郑君方奉台檄,将摄六安州篆,闻余至,为具宾主礼。君赴六安时,念余不置。余旋奉诏入都,编校四库书。君亦累擢直隶州知府,岁时音问,一如在六安时。未几,闻君卒于位。君殁后五年,公子应元与余为同官,屡得闻君遗事。今年秋,应元乞假归葬其亲,请余志墓。于是追溯余相从游处之时,已十有四年,君之卒亦粤十年。君少孤力学,为诸生,以诗文著声。数踬乡闱,由例贡就铨,授凤台知县,调定远知县。卓异,擢寿州知州,权知六安州。迁泗州知州,升淮安府知府。四十一年四月,诏以巡道补用。君先得疾,闻恩命感激呜咽。越八日而卒,距生康熙六十年二月甲子,年五十有六。(《南江文钞》卷十一)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一七八七)先生四十五岁
【谱】教习庶吉士。
【补】先生丁忧服除,入都补官。后追忆云:念师门之瞻瞩兮,曾悲恸于灵萱。阅十余年之荏苒兮,惊遄返乎星媊。忆岁在强圉协洽兮,值服阙而补官。(《南江文钞》卷十《曹母管宜人祭文》)
【谱】章学诚岁暮至河南见毕沅。
【补】是岁,章学诚保定莲池书院失馆,一度暂居京师。其作《书宋孝女》云:五十二年冬,余在京师,寓同年友刑部金君光悌家。(《章氏遗书》卷十八)此间,曾与先生小聚。其作《改订史苍言所撰会稽陈君墓碣并铭》云:乾隆五十二年,复聚于邵编修家。(《章氏遗书》卷十六)随即出京,赴河南巡抚毕沅幕府。其作《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云:丁未残腊出都。(《章氏遗书》卷二十二)
【补】是年,先生为钱沣之父撰《钱拙叟先生八十寿序》:明岁著雍涒滩二月,为封公拙叟先生八十寿辰。群欲以夙昔服习于君者,进而称祝于先生,爰效近时所为屏幛者,属晋涵为之序。(《南江文钞》卷七)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先生四十六岁
【补】是年二月,代人作《圣驾巡幸津淀赋(谨序)》:岁在戊申二月,恭迓銮舆巡津淀。(《南江文钞》卷一)
【补】是年春,先生为同年进士吴振起之曾祖父编校列传,并为其母撰《诰封恭人吴室董恭人墓志铭》:乾隆五十三年春,国史馆撰进故都御史吴公涵列传。晋涵得与编校之列,因得考见公之清操亮节,为吾浙所引重。又旧与公曾孙振起同举礼部试,知公名德裕后,世为清门。会振起自浙贻书,请为妣恭人志墓,备闻内政,益以信世家之遗泽远矣。(《南江文钞》卷十一)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一七八九)先生四十七岁
【补】是年秋,先生作《题俞敬堂遗照(有序)》云:君以己丑冬过余京师寓斋,话别南归。闻君家居课子,志节弥励,不数年旋卒。今年己酉秋,展君遗容,则昔时游处之迹,燕洽之欢,历历若在目云。俯仰曩游,渺不可得,聊裁短什,以抒余怀。(《南江诗钞》卷四)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一七九〇)先生四十八岁
【补】先生代人作《皇上八旬万寿恭纪(乐府九章谨序)》一篇。(见《南江文钞》卷三)
【谱】海图侍郎呼为五哥而不字,又于二云尊人称伯父大人万福,是于二云为近支。
【补】先生《与吴依园书》云:知己天涯,经年不得手札,怅何如也!阅家弟海图南信,知荷垂念。(《南江文钞》卷八)
【谱】按先生尝称刘台拱云:“予游京师,交友中渊通静远,造次必儒者,端临一人而已。”见阮元《刘端临先生墓表》。
【补】先生云:徒维遏茂之冬,晋涵来京师,获交刘君端临。(《南江文钞》卷七《刘余斋先生六十寿序》)按徒维遏茂为干支纪年己戌年,六十周甲中无此纪年,当是先生误记,待考。
【补】是年秋,先生作《跋日本五畿内志》云:庚戌秋,从晓岚尚书借观此书,因识数语于卷末。(《南江文钞》卷八)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一七九一)先生四十九岁
【谱】七月,周永年卒。年六十有二。
【补】先生致书章学诚,告知周永年噩耗及遗嘱。学诚云:今年邵晋涵与桐氏书来,言书昌病归狼狈,殊可念。俄又书来,言书昌死矣。乾隆五十六年辛亥秋七月也。与桐书言,书昌且东归,自知不起,属与桐寄语,俾余为传。(《章氏遗书》卷十八《周书昌别传》)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一七九二)先生五十岁
【补】是年,先生撰《重修正乙祠碑记》:都城自正阳门迤而西,为西河沿,市廛环列,中有屋十余楹,曰正乙祠,为越人客京师者集会之所,缔造于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乾隆五十六年九月复缮葺之,次年三月落成,,视旧制闳整有加焉。老成董事者来谂余,愿有言记厥事。(《南江文钞》卷五)
【补】是年秋,先生撰《翰林院编修张君行状》:君讳锦芳,字粲夫,一字药房。余之知君也,由益都李君文藻。李君官潮阳知县,贻余书,亟称君之才。今年秋,冯君过谂余,则君已殁矣。君生于乾隆十二年九月某甲子,卒于乾隆五十七年闰四月某甲子,年四十六。(《南江文钞》卷十)
【补】是年,先生为同年举人徐立纲之父撰《诰封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徐公墓志铭》:徐编修立纲卜斋宣武门之西,颜其堂曰循陔,侍父母克备孝养。编修视学安徽,迎养使署。使事将竣,公先期归里,今年闰四月寿终。编修以埏道之文相諈诿,晋涵以累世姻戚,又与编修同乡举,习知家世事,不敢辞。公讳肇南,号宝山。卒于乾隆五十七年闰四月辛丑,距生于康熙五十二年八月丁丑,年八十。(《南江文钞》卷十一)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一七九三)先生五十一岁
【补】是年,先生代人作《纪晓岚先生七十寿序》云:今年六月,值先生七十介寿之辰,遂书之以代乐筵之致语焉。(《南江文钞》卷七)按纪昀生于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至高宗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七十岁,故系于此年。
【补】乾隆五十九年甲寅(一七九四)先生五十二岁
是年,先生代人作《圣驾八巡津淀恭纪(乐府十章谨序)》:摄提昭纪,上元启辰。戬祓迭臻,昌嘉合集。圣天子御宇五十有九年,延太和于仁寿,融久照于升恒,懋举上仪,式谐令典。今逢五载享期,恭迓八巡御辇。(《南江文钞》卷四))
【补】乾隆六十年乙卯(一七九五)先生五十三岁
是年春,先生作《恭进乾隆五十九年起居注摺》:臣等叨居两史,愧乏三长,谨排事以叙时,兹成编于隔岁。垂五三六经而并重,钦有秩之宸谟;总二十四册以恭呈,颂无疆之圣祚。(《南江文钞》卷一)
嘉庆元年丙辰(一七九六)先生五十四岁
【补】是年,先生代人作《太上皇帝纪元周甲授受礼成恭纪(颂十二章谨序)一篇。(〈南江文钞〉卷三)
【谱】此序作于嘉庆九年,距先生之卒仅八年,而《孟子述义》(先生与家稚圭先生书,作《孟子正义》)已称未见。
【正】黄璋《大俞山房诗稿》所附先生与稚圭(黄璋字)先生书云:“《孟子正义》粗具稿本,尚须删改,道远末由就正,时用怅然耳。”先生所谓《孟子正义》,当是出于手误。因宋人孙奭已有《孟子正义》,故先生之书不可能再用此名。先生《南江文钞》卷八《与吴衣园书》有“仆明岁仍在安庆坐馆,客游无善状,亦无窘步,时理故业,将以探讨佚文,考证同异。新辑《尔雅正义》已具草稿,三年可缮清本。《孟子述义》、《仪礼笺》,当次第成之”,已明言书名为《孟子述义》。
【谱】据叶志胡序,《文钞》由四卷增至十二卷,《诗钞》由十卷减至四卷,是道光本视嘉庆本固大有增减。其增减之故则不可知。
【补】两书增减之故,虽暂无史料以资考证,但可推测大概。关于《南江文钞》,从两种刻本中先生署名,可以窥其版本演变脉络。嘉庆九年面水层轩刻四卷本,各卷皆署名“余姚邵晋涵与桐”。道光十二年胡敬刻本把嘉庆刻本卷一、卷二、卷四的文、赋、记、序分散于卷一至卷六,把嘉庆刻本卷三《四库提要》改为卷十二,仍署名“余姚邵晋涵与桐”;而道光刻本卷七至卷十一为新增尺牍、序跋、传状、墓铭,署名“余姚邵晋涵二云”。由此可见,道光十二卷本乃拆补嘉庆四卷本成书。关于《南江诗钞》,阮元于嘉庆九年作《南江邵氏遗书序》明言“尚有《南江诗钞》十卷,《韩诗内传考》一卷,《旧五代史考异》、《宋元事鉴考异》、《大臣谥迹录》、《方舆金石编目》若干卷,未刊,将次第刊之”,可知嘉庆年间先生《南江诗钞》并未刊刻。阮元所见《南江诗钞》稿本,乃先生之子秉华于嘉庆元年编定之本。秉华跋语云:今荟萃箧中所存草稿,谨分年排次,厘为十一卷。末附词一卷,公车客京师,与友朋酬酢,约有百首,削稿后多毁弃不留。兹于故纸中检得草稿八首,仅录而存之。丙辰腊月初七日缮录初毕,男秉华谨书。则秉华编定之本,乃是诗十卷,词一卷,与阮元所言相符。此本最大缺陷是卷多篇少,秉华云先生“庚子年使粤,往返得诗一卷,今惟存《蒲圻道中杂咏》六首,《浯溪磨厓碑》一首,余俱无存。又如辛卯以后归舟得诗一卷,壬辰客游太平,教授凤阳时,中多酬唱,亦散佚无存”。由于各卷存留诗篇太少,至道光十二年胡敬刊刻时,不得不合并成四卷。今四卷本《南江诗钞》内,《蒲圻道中杂咏》六首与《题浯溪磨厓碑》由稿本中独立一卷,改为与其他诗合刻在第四卷,而稿本中独立为一卷的八首词,则作为《诗余》附在卷四之末,约略可见《南江诗钞》十卷本改为四卷本之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