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15日,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有关部门主办的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工作联席会议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王伟光、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丹珠昂奔、国家民委副主任赵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等领导出席开幕式。来自国家相关部委、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领导、专家学者共130多人参加论坛。
北师大资深教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专职教授瞿林东在大会作题为《当代中国的重大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内涵、发展规律和现实诉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重大国是。发言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的觉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三个方面论证了以上观点。
我中心主任杨共乐教授在大会分论坛进行了题为《文明兴衰的两大关键因素——以罗马和两汉为例》的研讨发言,我中心主任杨共乐教授在大会分论坛进行了题为《文明兴衰的两大关键因素——以罗马和两汉为例》的研讨发言。他指出,罗马帝国与中国秦汉是公元前后2个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政治实体,在东西方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二者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从比较的视野看中国文明体系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民族的人口数量与结构。罗马的主体民族人口数量少,其他民族所占的人口数量较大;中国汉朝主体民族所占的人口数量多,而其他民族所占的人口数量则较少。这影响着未来民族发展的走向。第二,文化的力量。主体民族的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对于文明的发展影响重大,而文化的黏合与互融作用更使人口的数量与结构发生质的飞跃,使文明的连续性成为现实。在世界文明史上,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当属中国。发言的最后,杨教授指出,历史的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文化是最深层次的力量,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认同。
北师大副校长周作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工作联席会议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建设,学校在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史”等重大问题上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培育基地获批一年来,建设成效显著,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科通识课程,多项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未来,北京师范大学将进一步从科学研究、教材编撰、立德树人、智库建设等方面加强基地建设,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才智。
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成立于2020年,是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批准的重点建设基地之一,在民族理论、民族关系史、民族史等研究领域贡献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