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所在位置: 首页» 中心动态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合作举办“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社会化和社会进步”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0-11-25     浏览次数: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合办的“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社会化和社会进步”
研讨会于20101119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40所高校、研究院所和学术杂志的专家学者共7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20日上午的开幕会由中心副主任张越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唐伟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郝春文教授、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共乐教授分别致辞,首都师范大学原校长齐世荣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家和先生和瞿林东先生分别作了大会发言。北京师范大学陈其泰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郑师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施丁研究员、南开大学乔治忠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题发言。
在随后进行的分组会议中,与会学者就历史知识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价值取向、历史知识社会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史学工作者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的作用和责任、各种媒体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的作用和责任、历史知识普及读物中的趣味性与历史真实性、当前的“历史热”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热烈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当前的“历史热”,不仅在传播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呈现出信息时代独有的特点;而且在对历史的解读和宣讲方面,在向公众提供历史常识的同时,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以个性化十足的言语、文字和影像为载体,历史的讲授得到了人们更持久的关注。但是,在史学走向社会深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又出现了因过度追求娱乐化和市场化而无视历史的真实、甚至恶搞历史和颠覆历史的现象。从长远看来,这种对于历史的戏说和解构,弊端甚多,为害极大。讨论历史知识的社会化之道,总结和探索史学推进社会进步的经验,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工作,史学工作者有责任从历史科学研究的高度出发,审视和引导当前历史知识的社会化,使之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局。
    21日下午的大会发言由中心副主任易宁教授主持,湖北大学何晓明教授、武汉大学谢贵安教授、《史学月刊》主编李振宏教授和《历史研究》副主编李红岩研究员分别发言。中心主任杨共乐教授在闭幕会上致辞,他介绍了中心目前的情况,并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对与会学者对本次研讨会的支持表示感谢。

(开幕式发言)

(齐世荣先生发言)

(刘家和先生发言)

(闭幕式发言)

附:会议程序
   
(一)开幕式及大会发言
 
时间:1020(周六)9:00-12:00    
时间及地点
 
主持人
   
9:00-10:30
大会议室
开幕式及主题发言
 
1.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唐伟教授致辞
2.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郝春文教授致辞
3.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致辞
4.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发言
5.北京师范大学刘家和教授发言
6.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发言
10:50-12:00
大会议室
大会发言
 
发言人
发言主题
陈其泰
学问家如何写通俗历史读物
——范文澜《大丈夫》成功的启示
 
参加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一些感想
郑师渠
国民教育中的历史教育
 
《百家讲坛》讲史今议
乔治忠
论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分组发言及讨论
 
第一组(上半场)
时间:1020(周六)14:00-15:30
主持人兼评论人:乔治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葛志毅(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研究中心教授)
报告人
 
汪高鑫
论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基本原则——以中国历史知识社会化为例
杨艳秋
对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的几点思考
 
史学大众化问题三则
陈晓华
论历史知识社会化
袁文伟
雅史与俗史的双重变奏——当前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几点思考
 
 
第一组(下半场)
时间:1020(周六)15:45-17:15
主持人兼评论人:何晓明(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
                汪高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
报告人
 
周祥森
历史知识社会化的前提条件
葛志毅
“历史热”与“史学危机”
尤学工
论史学社会化
赵梅春
“通俗不是粗俗”——重温白寿彝先生之通俗史学观
王利红
试论史学工作者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的作用和责任
  
 
第二组(上半场)
时间:1020(周六)14:00-15:30
主持人兼评论人:李红岩(《历史研究》杂志副主编)
张文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报告人
 
周一平
略说历史研究著作普及路径
 
傅斯年的“中国大历史”
曹守亮
19491966年间的历史教学思潮
    
抗战时期平、沪沦陷区的文史掌故研究者
蒋正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通俗读物
 
 
第二组(下半场)
时间:1020(周六)15:45-17:15
主持人兼评论人:周一平(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谢贵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报告人
 
邹兆辰
良史工文的社会效应——以田居俭先生《李煜传》为例
张文生
关于李大钊论历史知识普及的问题
李孝迁
“制造国民”:晚清历史教科书的政治诉求
刘开军
刘咸炘历史教育思想述评
 
《中国历史小丛书》与历史知识的传播
 
 
第三组(上半场)
时间:1021(周日)8:30-10:00
主持人兼评论人:王记录(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
报告人
 
牛润珍
让史学走进社会“象牙塔”:解答大众关注的学术问题——由曹操墓疑信论争说起
张剑平
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对中国史的评说
张昭军
文明史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兴起与变异
王天根
清末政教论与宗法社会的史学语境
张晶萍
论当前“历史热”的喜与忧
 
 
第三组(下半场)
时间:1021(周日)10:15-11:45
主持人兼评论人:牛润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张剑平(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报告人
 
王记录
对近年来“历史热”现象的反思
周文玖
“史义”与通俗历史读物写作
原瑞琴
影视资料在历史知识社会化中的双刃性效果及对策——基于历史教学实践的分析
王志刚
大众传媒与历史教育:乱象腾飞有感
金久红
从三国史的叙说看大众对历史经典的演义、戏说与消解
 
 
第四组(上半场)
时间:1021(周日)8:30-10:00
主持人兼评论人:罗炳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
                邓京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报告人
 
钱茂伟
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小历史书写
孙卫国
“过去感”与“现在感”——读霍布斯鲍姆的《论历史》
王艳勤
对立中的共谋:作为一种历史的民间书写
 
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家对中外史书体裁的集成与发展
侯德仁
历史知识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价值取向
 
 
第四组(下半场)
时间:1021(周日)10:15-11:45
主持人兼评论人: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王天根(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报告人
 
邓京力
历史知识、历史记忆与民族创伤
罗炳良
史学本体观念的嬗变与历史知识社会功能的转型
马艳辉
通俗历史读物的现状与出路
张国荣
历史知识社会化中的“求真”与“求俗”
陈茂华
历史知识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价值取向
 
 
(三)大会发言及闭幕会
 
时间:1021(周日)14:00-15:00
时间及地点
内容
主持人
发言人
发言主题
14:00-15:00
大会议室
大会发言
邹兆辰
何晓明
谨防“历史知识社会化”的认识误区
谢贵安
从历史与新闻的关系看史学的传播与普及
李振宏
传播科学的历史观念是历史知识社会化的核心问题
李红岩
通俗史学浅论
 
 
时间:1021(周日)15:15-16:30
时间及地点
内容
主持人
小组总结
15:15-16:15
大会议室
大会总结
 
第一小组总结,汪高鑫教授
第二小组总结,邹兆辰教授
第三小组总结,王记录教授
第四小组总结,孙卫国教授
16:15-16:30
会议闭幕
 
杨共乐教授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