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动态
中心动态

柴德赓先生《清代学术史讲义》学术座谈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3-07-30
浏览次数:
2013年7月20日上午,由我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商务印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联合举办的柴德赓先生《清代学术史讲义》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柴德赓(1908—1970)先生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历任辅仁大学教授、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教授兼系主任,一生从事史学研究和教学近四十年,系陈援庵先生的主要学术传人之一。《清代学术史讲义》以柴德赓先生在辅仁大学执教时的同名讲义和李瑚研究员学生时代的听课笔记为基础,由邱居里、姚念慈、王志刚整理而成,商务印书馆2013年6月出版。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主持。柴先生的弟子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家和、杜平、李秋媛、陶麐,柴先生的女公子柴令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所长张顺洪,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晁福林、易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牛润珍,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该书责编丁波,以及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记者,共4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与会者首先回顾柴德赓先生的学术经历,介绍《清代学术史讲义》的整理出版过程,展现了代代相传的师生情谊。柴令文讲述了父亲在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求学和工作的经历,特别是与陈垣老校长深厚的师生情,并代表家人感谢各方为此书出版作出的巨大努力。责编丁波详细介绍了《清代学术史讲义》的编辑出版情况。整理者邱居里介绍说,本书是在刘家和先生指导下整理完成的,在与刘先生讨论的过程中,收获良多,深受教益。陶麐、杜平、李秋媛等先生深情地回顾了他们在辅仁大学和师大求学的经历,特别是柴德赓先生的教诲。
与会者认为,柴先生的《清代学术史讲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的出版具有现实意义。刘家和、陈祖武、瞿林东和于殿利等先生分别就《清代学术史讲义》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
与会者认为,柴先生的《清代学术史讲义》继承了陈垣校长治史的精神和方法,这一传统需要继续发扬光大。
刘家和先生深入分析了陈垣先生和柴德赓先生的治史路径,并概括说:“要掌握与掌故相表里的目录学”;将“识小”与“识大”紧密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对史料的“竭泽而渔”。陈先生和柴先生的这一学术传统是宝贵的财富。他指出,“我们师大历史系要振兴,或者我们历史学科要振兴,陈老和柴先生的学风,做学问的方式,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现在中国要振兴,如果我们的史学,要能在国际上站住脚,我看陈老、柴先生之路还得走。”

刘家和先生在座谈会上发言
瞿林东先生和晁福林先生强调了学术传统的重要性,勉励青年学者重视对老一辈学者治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牛润珍先生在发言中指出,学术精神在学术复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像陈垣先生、柴德赓先生这些非常深厚的资源,我们民族学术精神的重振,学术的复兴就有希望。陈祖武先生希望大家一起沿着陈垣老、柴先生等前辈开辟的路径继续前行,把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好。张顺洪先生表示要虚心向老前辈们学习,并提出,研究世界史的学者,要认真学习掌握中国的传统史学,从中吸取宝贵经验,借鉴中国史的成就和方法,推动中国的世界历史学的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世界历史学”。
最后,中心主任杨共乐教授对会议作了总结,认为这是一次“拜师会”。“柴德赓先生的实践告诉我们,陈垣老的学术是可以传承的,陈垣老的学术有其自身的独到路径。《清代学术史讲义》的出版,为我们探索学术路径指了一个方向,提供了一个范例。这既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学界的幸事。”